栏目分类
“‘网格化回收+源头替代’双轨驱动”废旧农膜全周期治理新模式
发布日期:2025-07-05 17:34    点击次数:132

姜堰区位于江苏省中部、江淮之间,地跨长江三角洲和里下河平原,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,四季分明,气候温和,光照充足,降水丰富,土地肥沃。姜堰区蔬菜种植品种较多,瓜类、茄果类、甘蓝类、根茎类、葱蒜类等蔬菜品种均有种植,棚膜覆盖面积约1.2万亩,使用总量约700吨,地膜覆盖面积约0.9万亩,地膜使用量约45吨。

近年来,姜堰区高度重视废旧农膜回收处置工作,将其作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举措。目前,全区废旧棚膜已实现 100% 回收。针对废旧地膜,构建了双轨制处置体系:一方面依托14个镇级废旧农膜回收网点,将回收的废旧地膜集中转运至具备一般固废处置资质的企业,进行无害化处理;另一方面,由镇街纳入垃圾回收体系进行规范处置。通过多措并举,全区每年废旧农膜回收处置率持续保持在 90% 以上,有效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,助力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。

一是健全监管制度体系,破解多头管理顽疾。

利用春耕备耕关键节点,姜堰区召开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专题会议,围绕地膜科学使用回收技术、相关政策法规开展宣贯培训,切实提升工作质效。同时强化部门协同联动,合力推进废旧农膜回收工作:由区农业农村局牵头,联合区生态环境局、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等部门,制定专项工作方案,明确工作目标与任务;紧密结合生态文明建设,运用“网格化 + 数字化”手段,开展固体废物非法处置倾倒排查整治行动,将固体废物日常巡查、防范非法倾倒工作深度融入社会综合治理网格,杜绝废旧农膜乱扔乱抛、非法处置现象,筑牢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防线。

二是创建源头防控机制,切断劣质膜市场流通。

开展“柔性宣导+刚性执法”相结合,2025年,张挂宣传条幅 75 条、张贴海报 236 张,出动宣传车流动宣传,发放宣传资料 823 份,开展5场次宣传培训观摩活动,吸引340余人次参与,同时借助微信群、广播等渠道广泛传播,相关成果获江苏农技、泰州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。联合农业执法、市场监督管理部门,每年对农膜经营门店、生产基地开展5次以上执法检查,严格把控市场准入,杜绝不符合国家标准的地膜流入田间,从源头筑牢防控防线 。

三是打造可持续模式,解决“回收无利可图”困境。

健全网格管理,按“五有”标准建成 14 个覆盖全区镇街的废旧农膜回收网点,并实施“双随机 + 专项督查”机制,每年至少开展2次全覆盖督查,确保回收台账、储存转运等环节规范管理。积极申请项目资金,为推动地膜科学使用回收注入动力。聚焦地膜源头治理,大力推广加厚高强度地膜,相较于普通地膜,其使用后完整性更佳,回收便捷且田间残留少,通过示范推广引导种植户主动应用,有效降低废旧地膜残留量。在回收处置环节,构建多元处理体系,回收的废旧农膜主要交由具备处置资质的企业进行规范处理,零散地膜则纳入农村垃圾回收渠道,实现废旧农膜回收处置全覆盖,切实提升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水平。

姜堰区通过健全网格化管理,建立源头防控机制,在废旧农膜回收和地膜科学使用方面成效显著。种植户从过去偏好廉价普通地膜,转变为主动选用加厚高强度地膜,即便成本有所增加,但因其使用后完整性好、回收便捷,能大幅节省人工和时间成本。(作者:马政 王福乾)